
北京大学图书馆前,一位女生站在镜头前第二证券,身后的条幅上写着“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这张照片里只有她一个人。
2014年,薛逸凡那张一个人的毕业照让北京大学的“最冷门专业”走进公众视野。在北大这所中国顶尖学府里,即使是最冷门的专业,也承载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存在意义。
在就业焦虑日益蔓延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选择“用高分换就业”,导致一些基础学科和人文专业面临生源短缺。尽管如此,这些专业却在学术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01 古生物专业:一个人的学术坚守
北大古生物专业堪称“冷门之王”。这个专业隶属于元培学院,是北大首个跨学科专业,自2008年复建以来,几乎每年只有一名学生,甚至有时会出现零招生的情况。
该专业研究的是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已几乎绝灭的生物。学生需要同时掌握地质学和生物学知识,课程设置在生命科学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六代单传” 是对古生物专业最形象的描述。从2008年至2016年,该专业仅培养了6名毕业生,每一届都只有一名学生。
作为第四任学生的薛逸凡曾表示,由于全系只有她一个人,上课时常感到孤独第二证券,“从早上出门上课到晚上回去,一整天都说不了一句话”。

02 古典文献专业:冷门绝学与文化遗产
北大古典文献专业被称为“冷门绝学”,成立于1959年,是全国第一个古典文献学专业。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北大仍是全国唯一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该专业旨在培养古籍整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毕业生多去往中华书局、出版社、图书馆等单位工作。
古典文献专业经历了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古籍整理方面的人才出现断档。
为改善这种情况,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多家高校设立古典文献专业。
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古籍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已明显改善。

03 小语种专业:就业市场中的冷门第二证券
在2025年高考录取季,北大的朝鲜语和阿拉伯语专业出现在广东省提前批本科征集志愿名单中。这并非北大首次出现这种情况,之前在江苏和陕西的征集志愿中也曾出现过北大的身影。
小语种专业遇冷与就业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在人工智能发展和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的影响下,考生和家长对这些专业的前景产生了顾虑。
与北大冷门小语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等行业高校的投档线高达657分,甚至超过了复旦大学等“双一流”高校。

04 部分人文社科专业:从热门到冷门
在如今的就业导向浪潮中,北大一些传统热门的人文社科专业也出现了降温迹象。
光华管理学院2020年招收144人,2025年仅招100人,减少30.6%;经济学院从122人减少到86人,下降29.5%;国际关系学院从88人减少到71人,下降19.3%。
这些学院招生人数减少的背后,是金融行业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北大工学院招生人数从171人增长到362人,增幅111.7%。

05 跨学科冷门专业:小众但精致
北大还有一些跨学科专业,虽然规模小,但培养模式精致,在学术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例如,古典文献专业与古籍保护相关的方向,涉及古籍修复等传统技艺。这类专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积累,甚至需要一辈子的坚守。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指出:“古籍工作需要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投入和积累”。
这类专业虽然冷门,但对文化遗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未名湖畔,薛逸凡、安永睿这些“独苗”学生的身影或许孤单,但他们从不是学术界的“孤岛”。
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认为,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像宝石一样珍贵”。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这些冷门专业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学术生态中多样性不可或缺。
正如张博然所说:“只有当足够的生物总量上去时,才会允许更大的生物多样性存在。同样,教育也好,文化也好,当总量足够大,就能容纳足够好的多样性”。
天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